1995年日本關西地區發生規模7.3的阪神大地震,傷亡人數逼近5萬人,災後調查發現,大約有35%的民眾是自行脫困,32%是在家人的協助下逃出,另外有接近3成是透過鄰居或朋友的幫助才逃離災難,奠定後來自助7、互助2、公助1的災害防救法則。
新北市災害防救辦公室執行祕書黃弟勝說:「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日本人更發現,複合型災害更危險,它結合了海嘯、地震、核能災害。第一時間政府幾乎沒辦法即時救援,要靠居民本身跟鄰里間的互助。」
日本的經驗,確立了防災士的重要性。台灣在2018年參考日本,建立防災士制度、設計了證照課程,為期2天15堂課的培訓,有對各種災害型態的認識以及應變訓練,甚至將來可以做為種子教官,推動社區的防災。
這是一場為期兩天的培訓課程,所有參與的學員,都是為了考取防災士證照而來。(圖/獨立特派員)
這一天,新北市新莊區雙鳳里的自主防災守衛隊,趕著在汛期前,預先進行里內的防汛工作。穿上防災士專屬的背心,同時分發各種警戒工具,守衛隊成員輕車熟路地前往防汛重點地區。
依序爬上溪邊坡堤,隊員們沿著狹窄的邊坡前進,也沿路觀察溪床及堆積物的情形,清除岸邊可能掉進溪床的雜木。(圖/獨立特派員)
掩藏在林蔭中的河床,沒有溪水的痕跡。新北市新莊區雙鳳里自主防災守衛隊大隊長陳專森說:「如果發生豪大雨的時候,山上的水、兩邊的水就會沖進潛勢溪流,往下游流過去。」
巡視完潛勢溪流,隊員們順道拜訪附近的保全戶。保全戶是水保署管理潛在災區民眾的用語,代表居住所在地是水災高風險地區,也是災害發生時首要的撤離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