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災害下災區援助機制:以日本🇯🇵與臺灣🇹🇼為例》

最新消息

《🚑大規模災害下災區援助機制:以日本🇯🇵與臺灣🇹🇼為例》

最新消息

❤️‍🩹1995年1月17日,阪神淡路大震災造成了超過6,000人死亡,其中,神戶市超過4600人死亡和23萬人避難,由於災情嚴重且避難人數眾多,公部門沒有足夠人力協助及時的應變與迅速的復原,所以也開啟了志工協助參與救災的機會,🌟因此1995年被稱為日本災害志工元年(ボランティア元年)。🌟

 

🩷隨後,日本各級政府與非政府組織(NGO)積極地投入志工培訓與組織工作,特別的是專業志願組織的成立,其中最為知名的是災害派遣医療チーム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DMAT),由民間醫師團體自行組織訓練,平時進行訓練以備災時參與救災,在災害時自主啟動、派遣並執行任務。

 

✔️除DMAT外,還有許多專業團體也成立了類似的災害支援隊,💊包含醫療、保健和社會福利等多個領域,這些隊伍也在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和2016年熊本地震等災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中在醫療方面,災區需要大量的醫療人員持續提供醫療照護,例如,由日本災害醫療支援機構組成的Japan Voluntary Medical Assistance Team(JVMAT)、日本醫師會組成的Japan Medical Association Team(JMAT)、護理人員為主力的災害護理支援隊Disaster Care Assistance Team(DCAT),🩸甚至於有針對血液透析,也就是洗腎病友協助的災害時透析醫療支援隊Japan Hemodialysis Assistance Team in Disaster(JHAT)。

 

🌏借鏡日本經驗,臺灣也成立了類似DMAT的相關組織。🖍️衛生服利部也因此訂定「災難醫療救護隊運作參考指引」,啟動機制依據醫療需求量能分為兩大類型:

 

1️⃣第一類災難醫療救護隊(單一地區):在災害初期或社區功能正常的大量傷患事件中,為應對現場醫療需求,如短時間內大量傷患,傷者在初步穩定後可送至社區醫院接受後續醫療照顧。

 

2️⃣第二類災難醫療救護隊(跨縣市):當地方政府無法應對災害需求時,需要外部支援。此時,其他縣市或該地區的災難醫療救護隊將前往受災地區提供支援。

 

🚑災難醫療救護隊啟動後,動員到達現場協助當地醫療體系支援相關工作,包括檢傷分類、緊急處置、死亡判定、病患後送決策以及協助當地衛生主管機關進行醫療決策或執行相關應變計畫。目標是因應現場事故的醫療需求,在長時間運作、當地醫療資源短缺或無法短時間恢復的情境下,補充或替代受損的醫療資源,擴充服務能量。

 

🌱總體來說,由於非政府組織的專業性,這些團體能夠自主準備必要的後勤裝備和物資,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援。🖍️在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中的災害協作中心運作指引,將NGO、NPO組織投入災害協作中心編組及運用防災士與韌性社區的能量,不僅有助於降低大規模災害時可能出現的內部或外部協作管理上的問題,還能有效管理災害防救資源的分配和運用。👍

 

(撰文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單信瑜副教授)

 

 

圖片:大阪DWAT派遣的流程
說明:DWAT接受受災市町村等的請求,經大阪府災害福利支援網络會議協商,由大阪府知事决定派遣隊伍。
來源:大阪府官方網站